
實測:2,000 美元本金,每日利息夠吃頓老麥麼?
先說結論:不但夠,還夠吃兩次。所以若把一個月利息儲起來,夠你吃 60 頓老麥、付整個月的車資、買 600 個甜橙、買 25 件 T-恤、訂閱 60 份讚賞公民、買 6 盒 Switch 遊戲卡、買 4 雙波鞋、去 5 次迪迪尼、搭兩次郵輪。 沒錯,只需放著 2,000 美元本金不動,即約 16,000 港幣,或 約 50,000
先說結論:不但夠,還夠吃兩次。所以若把一個月利息儲起來,夠你吃 60 頓老麥、付整個月的車資、買 600 個甜橙、買 25 件 T-恤、訂閱 60 份讚賞公民、買 6 盒 Switch 遊戲卡、買 4 雙波鞋、去 5 次迪迪尼、搭兩次郵輪。 沒錯,只需放著 2,000 美元本金不動,即約 16,000 港幣,或 約 50,000
三十年前數碼相機還沒普及的年代,由於拍了的照片必需沖印出來才能見到,家中不會儲存很多照片 – 可能只是幾十本相簿,幾百張照片的量。那時人們整理照片的方式是把照片分門別類放在不同相簿中。當想尋找關於某些人和事的照片,便先從相簿封底的目錄開始找正確的分類,再逐頁翻開尋找。 整理數位照片的方法也差不多,人們會把照片用檔案系統分類,把同類的檔案放進一個文件夾。然而自從拍照可用數碼方式存檔,很多人家中已儲了大量照片的 JPEG 檔案,個人儲存的數據量可能以 TB 計算 (1 TB = 1,000 GB),儲了幾萬至幾十萬張照片也毫不出奇,而且數據增加速度隨著手機拍攝技術愈趨普及還在持續上升中呢。假設我們要從海量檔案中尋找大約十年前某天跟朋友一起的歡送會合照,該如何尋找呢?可能不少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記得有拍過某張照片卻就是沒法找出來,因為檔案的量實在太多了。結果是雖然擁有卻有如遺失,得物無所用。 要有效率地使用已儲存的照片,我們需要先整理好照片的「元資料」(metadata),例如日期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等,讓我們能根據這些條件把照片找出來。照片檔案是「資料」本身,而日期時間等元資料便是「資料的資料」。要令內容能物盡其用,資料及元資料兩大元素,缺一不可。
重要的先說:目前轉帳 LikeCoin 每筆所需的手續費大約 0.059 LIKE,約等於 0.0006 美元,便宜到可被忽略,大家不用擔心。 LikeCoin chain 是基於 Cosmos SDK 開發的,因此大部份做法均是參照 Cosmos。在 LikeCoin chain 上做任何動作 (transaction – tx) 需要 gas fee 的原因是防止有人濫用系統資源,例如以程式碼產生大量 transactions
由新加盟不久的 LikeCoin chain 驗證人老貓所提出的新動議,直接關乎所有 LikeCoin 持有人的利益,因為提案內容是把每年以「通脹」(inflation) 形式新發行的 LikeCoin 數量加倍,從原本的 1% 增加至 2%。議案於 10月14日提出,目前在提案階段,需在兩週內即 10月28日前獲得一百萬 LikeCoin 的押金才能啟動投票。此議案為 “Parameter Change Proposal”,若獲通過後將即時生效。所有持有 LikeCoin 的人都是持份者,可參與影響貨幣增發政策這重大決定,不像傳統國家般由金融管理部門獨裁決定。
發現這提案在社群中沒有獲得很大關注。其實這議題挺重要的,目前的討論少得不尋常。 LikeCoin 驗證人 Nicholas 於香港時間 21 Sep 2020, 13:33:51 在 LikeCoin chain 上提出了一個議案,內容是容許個人 LikeCoin 持份者自行提案及投票。 Nicholas 也在 Matters 上發佈了這個提案的英文完整版本。什麼?原來現在個人不能提案的嗎?是的,目前只有驗證人有權提出議案,及對議案投票。其他 LikeCoin 持有人只能因應驗證人的取態,「委託」自己的 LikeCoin 給他們,讓他們代表投票。截至目前為止,四位驗證人(GLOXUDomain, Nicholas, Leafwind,
若你用 WordPress 網站發佈文章,同時又想把文章發佈至 Matters,令文章內容能永久儲存在「星際檔案系統」 (IPFS) ,增加曝光並感受 Matters 上的互動社群氣氛,現在可使用 LikeCoin plugin 的新功能把文章自動發佈到 Matters 了。
錨點 (anchor) 是在網頁中的一個指定位置,作者可以設定一個鏈結,讓讀者點擊後跳到一個錨點。具體效果是作樣?請試點擊上圖看看 — 別忙記順道給我按讚啊。
上文提到的貨幣量化理論是一條宏觀經濟學的公式,雖然直至上文結束也沒有再提起過,但其實它解釋了上文註腳的四個現象。本篇試談談我的理解。 貨幣量化理論公式: MV=Py M=流通的貨幣量 V=每單位貨幣交易速度 P=物價水平 y=實際經濟價值 大家可以把 M 看成為故事中貝殻的總量 (20個),V 看成每天用每個貝殻交易的次數,P 看成換取每個蘋果/每瓶牛奶所需的貝殻數量,y 看成市場上的貨物數量。 在我們現實所身處的經濟體中,V 和 y 是相對穩定的(想像你每天用多少錢和能做多少工作,是相對穩定的),M 則是政府會調整以作調控市場的手段。很多宏觀經濟課都會直接得出一個 M=P 的結論,即物價上升(貨幣貶值)的原因直接跟貨幣供應量上升有關;但這在區塊鏈的代幣經濟系統中卻應用不上,因為在後者 M 是一個常數,而 V 和
我們的創業團隊正在做 LikeCoin 這件事,引發了我這幾個月來的一些有趣的思考,發現自己對於日常生活的世界正在運作的原理所知實在太少了。在跑這個項目時,經常會有人問:「自己發行的代幣,為什麼會有價值?」我以此問題請教 LikeCoin 計劃的大腦高重建,他便丟了一堆文章給我看。其中有一篇提到「貨幣量化理論」。於是我的思考便以此為起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