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公義
-
說說旁聽故事
表達支持也好,見證歷史也好,這也是只有身在香港才能有的機會。
-
承傳這城的故事 – 亂世讀書會第九次活動筆記
熱愛自由的香港人聽到「愛国」二字,只會聯想起強權和愚昧;但當聽到那首歌和叫喊「香港加油」時,卻又禁不住為那份團結而感到莫名激動。我想如果執政者的品性不是如此惡劣,說不定我們也會擁抱民族主義,但愛的不是那以政權劃分的權力結構,而是那源遠流長的文化、孕育精神和身體的土地、及一起成長和生活的鄰舍。 從前不諳新亞書院的校歌內容,都在順口背誦,其實那歌的開首在講一個族群身份成形的故事:山海天地,人尊心靈,悠久見生成。
-
誰有權定我的宿命 – 亂世讀書會第八次筆記
華理克牧師有本暢銷書叫《標杆人生》,我十四年前拜讀過,對我的影響甚深。書中其中一個比喻是這樣的:一條船若找不對方向,就算上面的人如何努力划也是枉然,因為付出的努力只會令他離理想的目的地愈來愈遠。華理克牧師因此認為人生首要理解上帝創造自我的「終極目的」為何,而此目的只有在生活的各個環節中不反覆尋問探索,才可領悟。
-
保障人權是法治的目的 – 亂世讀書會第四次活動筆記
戴耀廷 2005 年在明報寫了一篇文《我們要什麼層次的法治》。當時讀了,卻沒真正懂,許多年過去又經歷了許多的事才深刻地明白。果然在這崩壞的社會中如果說有積極的意義的話,莫如人必須在糟糕的處境中才能激發出智慧,看清模糊的影像。
-
我們真的想有自由嗎? 亂世讀書會第三次活動筆記
活動的名稱正式改為「亂世讀書會」。香港正值風雨飄搖之秋,對外若暫時沒什麼可做,便讀書充實自己,運動鍛練身心。期望讀完《Justice》這本書以後,我們會繼續讀下一本。另一個舉辦讀書會的目的,是想透過線上連結個體的形式,強化公民社會。疫情下人身自由無奈受限,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不應因此減弱,可嘗試利用線上工具保持有溫度的交流。昨晚第三次活動討論的是「自由至上主義」(Libertarianism) 。先說結論:大部份組員其實並不那麼擁抱完全的個體自由,只有少部份組員贊同自由之上主義。然而有趣的是當討論到香港政府政策時,卻作出跟自由至上主義者相似的選擇,原因並非完全認同個人自由之上,卻是出於對現時政府的極端不信任,寧願選擇無政府狀態也不希望被專制統治。
-
功利才是正義 – 但功誰的利? 第二次讀書會筆記
功利主義(或稱效益主義),字面的感覺並不討好,像天生帶著一陣銅臭味;但其實是我們被中文翻譯誤導了,真正擁抱功利主義的人時常強調「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為整個群體、國家、甚至人類的福址著想,這樣聽起來是否感覺很不一樣了?
-
「我有我的正義」? 讀書會首聚筆記
沒想到第一次讀書會活動便有十位來自不同背景的朋友參加,實在鼓舞。 第一次活動的簡報在這裡,歡迎使用 (license CC-BY-SA 4.0)。 上篇提到,作者以三個維度採討公義的定義,通常會三者同時考慮,且互相帶有張力。 效益最大化 尊重自由 鼓勵美德 我們討論了幾個書中有提及但錄影課堂中沒有的例子。提到 Florida 風災後的市場抬價行為,組員立即聯想到年初疫情剛開始時生活必需品的炒賣,尤其出現天價口罩一事,並展開熱烈討論。 炒賣口罩 反對炒賣行為的組員論點為: 口罩價格被炒到跟疫情前相差十倍以上,不合理。(問:怎樣的價格才叫合理呢?) 口罩的用途關係到生命安全。炒賣令有需要的人買不到這必需品。(問:供不應求時,誰應該先獲得口罩分配呢?) 發「災難財」可恥 贊成容許炒賣行為的組員論點為: 不應干預自由市場,一買一賣你情我願,應尊重個人自由。(問:交易過程是「真正的自由」嗎?還是其實是被逼的成份?) 自由市場提供更大的誘因讓商人提供更多口罩 沒絕對的答案。但無論贊成還是反對,以上各論點均可套以作者提出的三個維度去思考。然而一個有趣的觀察是:有組員以為功利主義者會贊成自由市場甚至炒賣行為,這可能是被字面意思所誤導了。其實功利主義者只看是否最多人獲得口罩分配,能達到這目的的話甚至會鼓勵政府統一以行政手段解決;他們會贊成自由市場的原因,只是因為市場的效率很多時能讓最多人獲益而已。 有組員想延伸討論政府存在目的與公義的關係,提起了另一位哲學家 John Locke 的思想。這位學者的自由主義思想如無意外應該會在第三次聚會中討論到,由於時間關係這次聚會先略過不談。 土地正義與大紫荆勳章 作者在 chapter 1 又有提到「分配公義」(distributive justice) 這概念,認為談公義很多時都涉及「分配」,但不只物質上也涉及無形的、精神層次的分配。作者舉以下四方面: 收入與財富 權利與義務 權力與機會 地位與榮譽 我因此提出為何香港的土地問題不只是單純市場經濟問題,也涉及土地是否公義地被分配,並舉橫洲收地事件及明日大嶼計劃為例。另,談及榮譽的分配,令人聯想起政府頒發大紫荆勳章一事。把勳章頒給阿叻這件事不只是一件茶餘飯後的笑料,背後也涉及分配此榮譽的過程是否公義,社會制度正在鼓勵何種「美德」,此美德是否廣為市民接受等。活動後跟組員私下延續討論此事,他說阿叻獲勳其實也無法獲得什麼榮譽,卻只會令授勳這件事失去榮譽而已;因為榮譽的性質跟物質資源有些分別,不是誰說了算而是存在於普羅大眾心裡的。這令我想起官方不斷在策動的「愛囯」論述宣傳,並更明白為何要粗暴地打造出這樣的「美德」來。 有所不為 – 經典的電車難題 組員討論了經典的電車難題,贊成推杆撞死一位無辜者以挽救 5 人生命的有 3 人。一如影片課堂中哈佛同學們,當轉為考慮電車難題第二題型(胖子)時,有組員開始猶豫了。為什麼推動把手導致一無辜者死亡,會比親手推一個人落橋的決定來得容易呢? 去年的我也是會毫不猶豫選擇推動把手。還記得那時正當反送中運動最烈之時,跟朋友討論此題時均聯想到社會運動的進展,尤其思考成為戰爭並發生人命傷亡的可能性。如果戰爭是唯一能解決香港高壓管治的方式,一個功利主義者應該有機會經計算後支持發動戰戰爭。然而讀完此書後,學懂同時考慮其他的維度(個人自由、鼓勵美德),事情便不那麼純粹。現在的我似乎對這難題更束手無策呢。 以有涯隨無涯 此讀書會除了根據《Justice –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討論外,也可看網上免費的課程影片。記得在第一課教授說了一段深刻的話,原文節錄如下: […]
-
《公義課》讀書會
自 2014 年香港發生雨傘運動以來,因我認同社會運動,常被問及對「公義」的理解。其實每次我均只能支吾而對,或以堅定的語氣掩蓋背後那空洞的直覺。我得承認心中的「對」和「錯」其實主要因成長環境所模塑,背後原因卻不太了解。本以為某些價值如自由、人權、公平等是常識,卻發現身邊不少人的「常識」跟我不盡相同,似乎真的是「各有各的良知,各有各的公義」。
-
原來宣小學生的論點,在 John S.M. 的《論自由》也有提及
今天偶爾讀到 John Staurt Mill 的 《On Liberty》,讀到效益主義者論證言論自由對社會的重要性,讀到以下一段: … the meaning of the doctrine itself will be in danger of being lost, or enfeebled, and deprived of its vital effect on the character and conduct: the dogma becoming a mere formal profession, inefficacious for good, but cumbering the ground, and preventing the growth of any real […]
-
五一雜談
首先來一張爆相。這假期的其中一個解鎖了的成就是剃光了頭。現在我的頭髮比我剛出生時更短,此生從沒試過。多謝老婆大剪一揮,竟然真係咁夠膽。小時愛看「男兒當入樽」,主角花道輸了球賽後把頭髮剃掉以示決心;李文足為夫爭權,也是這樣做。今天我反正也剃了,好歹要比昨天更堅定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