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生活
-
一個秋天的午後
今天午飯後跟妻女分別,我獨個兒抱着兒子,信步走到公園,隨意進了沒兒童遊樂設施的花園範圍。那兒有一條中式庭園建築風格的有蓋長廊,長廊的盡頭處一群銀髮族在練習詠春。幾個雖然上了年紀、但表現得輕狂氣盛的伯伯對練「癡手」,有如頑童般嘻嘻哈哈;另一邊一位婆婆卻挨石柱,用口琴奏出凄怨的樂曲,我認得其中一首是顧嘉輝的「倚天屠龍記」,我聽這首曲子時應該那只比現在膝下小兒大一兩歲而已。
-
「憑信他離別吾珥」⋯⋯這歌不只是鼓勵人移民
勸大家別像讀經計劃般只看頭一段。 唱下去。 憑信,他離別吾珥;因信,全然奉上愛子憑信,還有人全力抓住天使,贏到祝福、換了名字憑信,他行近紅海;因信,連潮浪也分開憑信,曾有人被困於獅子坑內,仍敬拜上帝,發誓至死不改在某天他下決心圍繞在城外,憑信放聲呼喊,城牆便倒塌下來又有先知被擄他方常在心裡靜待,仍確信上帝榮耀會回來憑信,我們懷著憑據;因信,同尋著了應許憑信,能夠發現在世間只是寄居,朝更美家鄉走回去 《因著信》 亞伯拉罕因著信,放棄大半生建立的事業,告別家人和朋友,去一個未知的環境重新開始。是的,有點像香港人移民的心情。 但下一句:全然奉上愛子,便跟為了孩子的將來移民這最強移民理由背道而馳了。他為了所信的道,竟連獨生兒子的生命也能親手斷送。 雅各相信神的祝福,緊咬著強大的對手不放,所以最後獲得祝福。這份固執,也因著信。 摩西在前無去路,後有追兵之際,知其不可而為之;而我們離所謂「絕境」還遠得很呢。 但以理不屑與孤群狗黨為伍,被丟了進獅子坑,就像今天有人堅持信念而陷冤獄一般,但他是寧死不屈。《但以理書》前幾章還有寫他三個朋友,距絕下跪,寧願被丟進火窯。今天我們在哪個節點便腳軟跪了? 約書亞因著信,挑戰全地區最堅固的高牆,圍城叫喊是進攻,不是防守。他哪來的勇氣? 還有先知身體不得自由、被逼身在曹營之際,仍保有心靈的自由,以他們的方式堅持盼望,坐直飲水。 這首歌源於新約聖經《希伯來書》第十一章,以上都算是有較好結局的例子。然而,十一章最尾把更真實的情況擺在信徒眼前: 又有人忍受嚴刑,不肯苟且得釋放,為要得著更美的復活。又有人忍受戲弄、鞭打、捆鎖、監禁、各等的磨煉,被石頭打死,被鋸鋸死,受試探,被刀殺,披著綿羊、山羊的皮各處奔跑,受窮乏、患難、苦害,在曠野、山嶺、山洞、地穴,飄流無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證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 希伯來書 11:36-39 那些為義受逼迫甚至殉道的人,不但肉身精神受苦,還至死也沒能見到天國光復之日。然而,他們因著信,堅持走他們認為正確的路,縱使至死不得見大團圓結局。今天的香港,每天,都有許多這樣的見證人如同雲彩般圍著我們。 《因著信》這首歌,不只是鼓勵人離開香港遠走他方重新開始,更是鼓勵人憑信離開理所當然的安舒區,勇敢面對甚至生命被剝奪的挑戰和變化。我必須得承認,經過人生四十載後我離這種水平的信仰還遠得很,但感恩過去幾年在艱苦的世道中,竟像更能明白真正的信仰究竟是什麼回事。 可能最終放棄,最少不會自欺。
-
主日學補課
今天我跟孩子提了李旺陽的事。
-
64 披
所謂行禮如儀的意思,是本末倒置,把一些象徵性、儀式上的行為當作目的本身,做完覺得心安理得,目標達成。
-
記受苦節
現在才寫這個似乎有點遲,但那天帶來的思考是持久的,任何時候都適用。已忘了上次回教會參加受苦節崇拜的情境。好像有出席過,但就是沒印象。老實說,對一個沉重的紀念活動毫無印象,比根本沒出席更令我難以接受。 但上個月的受苦節聚會,我有印象。那天突然有種感覺,在威權統治下能自由聚會的日子不會是永遠的。於是在聚會開始前一小時我毅然從回家的巴士線跳到另一條回教會的巴士線,也不顧手上奇怪地提著剛從上海街買回來的那個煲港式奶茶用的鋁煲。
-
南丫伯伯
在前往洪聖爺灣的路上,我被遠處傳來的那陣鋼線結他伴奏的悠揚歌聲所吸引。 「有人 busking 啊,快去聽聽!」我拖著太太急步循歌聲飄來之處走去。今天是我們 17 周年結婚紀念,一整天雖然遇到了不少好事,心情卻難免因義士受屈而低沉,聽說音樂是解鬱良藥,我正好需要。
-
再回校園胡鬧去
我拿出兩封信,丟到校長的桌上。 「這是我給那兩位同學寫的推薦信。」我知道那人是校長,但他的臉目很模糊,我應該不認識他。作為已畢業多年的校友,我其實也不知為什麼又要再重返校園,也沒跟校長多話,徑步走出校長室,才發現自己忘了穿校服。
-
為何和尚不吃蛋
昨天小女問了這個問題,我回答:「因為菜不是動物。」「菜不也有生命嗎?」「菜應該不會感到痛吧?」我想了想。「因此雞蛋也應該能吃吧?因為蛋應該也不會痛。」「但蛋將來會成為會痛的雞啊。」「牠那一刻還未會痛嘛。」我隱隱覺得有點牽強,但說不出哪裡不妥,趕緊轉到生物學領域。「未受精的蛋不會長成雞。」 女兒似懂多了一點,我們繼續午飯。
-
人生不是計劃出來的,而是總結出來的
在活動主持人的邀請下,張潔平給在線的中港台朋友留下了這句話,堪當所有行動者的座右銘。 我沒參與當天的活動,但因為參加了 Matters 自由課眾籌才有幸獲得了是次活動的錄影檔。前天清早天還沒亮,我把這次講座的內容轉成聲音檔,存到 Google drive 設好 offline mode,掛上耳機出門,開始我那每早五公里跑的身體鍛練及一小時的精神鍛練。
-
默默回望
半夜又醒來,這次腦中立時浮起的竟不是火光熊熊或煙霧彌漫的畫面,而是一首少年時在教會唱過,已幾十年沒再哼的老詩歌,耳邊彷彿響起那個熟悉的 A Minor。我決定外出走走,若能望見星星,或真的能獲得一晚安寧,尋找到一點共鳴。 但今夜卻覺得歌詞是膚淺的,感人的可能只是那小調的結他和弦。三十年前我所關注的:學業、戀愛、家庭,比去年那些少年所聚焦的顯得多麼幼稚。 沒有星。11月19日晚,誰說天愈黑星愈亮?都是雲,還有雨。
-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當全球的眼睛都盯著美國總統大選,我昨天悄悄踏進了 45 歲生辰。早上醒來太太提起來我卻才如夢初醒,原來前晚她不悅的原因是這個:她等我回家倒數,還為此推掉了朋友的約會,但我卻完全忘了前晚是自己 44 歲的最後一晚。這種忘了自己生日,甚至忘掉自己幾歲的徵狀,在 41 歲以後出現得愈來愈頻䌓,明明剛踏入 40 歲時還很有感的。 可能因為過去一年要記住的日子實在太多了。612、721、831,101⋯⋯ 哪還有空間多記一組啊。
-
寶寶滿月小記
疫情以來差不多大半年沒什麼社交活動(本來都已甚少了),卻因為兒子出生的事,整個月不斷有親朋來訪我家,好些甚至已經年沒見。我一方面歡迎和感恩,另一方面也有些許擔心,因為寶寶還未滿月,怕接觸的人太多會有什麼失閃;二來怕太太招呼朋友太勤不肯休息,畢竟她晚上要餵哺無法安睡,分娩的傷口到現在還未完全痊癒。可是思前想後,還是決定大膽一點冒一下險,原因是我了解太太的性格最愛見朋友,這段時間一直困在家中照顧寶寶,往後還有多年生活恐怕仍要圍繞著孩子團團轉,怕她屈出病來,所以還是順著她的意思大開蓬門了。果然,每次客人到訪她都樂得眉開眼笑,算是給這枯燥的育兒生活找個出氣口。疫情以來,總沒有什麼重要理由跟人見面。似乎天行的出生給所有人包括我們自己一個足夠重要的理由,豁出去見見面。幸好外母曾是專業的陪月員,這個月來她幾乎每天都來待幾個小時,準備飯菜和照顧小兒,感謝她的辛勞令我們的生活壓力減輕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