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讀書筆記

  • 「我有我的正義」? 讀書會首聚筆記

    「我有我的正義」? 讀書會首聚筆記

    沒想到第一次讀書會活動便有十位來自不同背景的朋友參加,實在鼓舞。 第一次活動的簡報在這裡,歡迎使用 (license CC-BY-SA 4.0)。 上篇提到,作者以三個維度採討公義的定義,通常會三者同時考慮,且互相帶有張力。 效益最大化 尊重自由 鼓勵美德 我們討論了幾個書中有提及但錄影課堂中沒有的例子。提到 Florida 風災後的市場抬價行為,組員立即聯想到年初疫情剛開始時生活必需品的炒賣,尤其出現天價口罩一事,並展開熱烈討論。 炒賣口罩 反對炒賣行為的組員論點為: 口罩價格被炒到跟疫情前相差十倍以上,不合理。(問:怎樣的價格才叫合理呢?) 口罩的用途關係到生命安全。炒賣令有需要的人買不到這必需品。(問:供不應求時,誰應該先獲得口罩分配呢?) 發「災難財」可恥 贊成容許炒賣行為的組員論點為: 不應干預自由市場,一買一賣你情我願,應尊重個人自由。(問:交易過程是「真正的自由」嗎?還是其實是被逼的成份?) 自由市場提供更大的誘因讓商人提供更多口罩 沒絕對的答案。但無論贊成還是反對,以上各論點均可套以作者提出的三個維度去思考。然而一個有趣的觀察是:有組員以為功利主義者會贊成自由市場甚至炒賣行為,這可能是被字面意思所誤導了。其實功利主義者只看是否最多人獲得口罩分配,能達到這目的的話甚至會鼓勵政府統一以行政手段解決;他們會贊成自由市場的原因,只是因為市場的效率很多時能讓最多人獲益而已。 有組員想延伸討論政府存在目的與公義的關係,提起了另一位哲學家 John Locke 的思想。這位學者的自由主義思想如無意外應該會在第三次聚會中討論到,由於時間關係這次聚會先略過不談。 土地正義與大紫荆勳章 作者在 chapter 1 又有提到「分配公義」(distributive justice) 這概念,認為談公義很多時都涉及「分配」,但不只物質上也涉及無形的、精神層次的分配。作者舉以下四方面: 收入與財富 權利與義務 權力與機會 地位與榮譽 我因此提出為何香港的土地問題不只是單純市場經濟問題,也涉及土地是否公義地被分配,並舉橫洲收地事件及明日大嶼計劃為例。另,談及榮譽的分配,令人聯想起政府頒發大紫荆勳章一事。把勳章頒給阿叻這件事不只是一件茶餘飯後的笑料,背後也涉及分配此榮譽的過程是否公義,社會制度正在鼓勵何種「美德」,此美德是否廣為市民接受等。活動後跟組員私下延續討論此事,他說阿叻獲勳其實也無法獲得什麼榮譽,卻只會令授勳這件事失去榮譽而已;因為榮譽的性質跟物質資源有些分別,不是誰說了算而是存在於普羅大眾心裡的。這令我想起官方不斷在策動的「愛囯」論述宣傳,並更明白為何要粗暴地打造出這樣的「美德」來。 有所不為 – 經典的電車難題 組員討論了經典的電車難題,贊成推杆撞死一位無辜者以挽救 5 人生命的有 3 人。一如影片課堂中哈佛同學們,當轉為考慮電車難題第二題型(胖子)時,有組員開始猶豫了。為什麼推動把手導致一無辜者死亡,會比親手推一個人落橋的決定來得容易呢? 去年的我也是會毫不猶豫選擇推動把手。還記得那時正當反送中運動最烈之時,跟朋友討論此題時均聯想到社會運動的進展,尤其思考成為戰爭並發生人命傷亡的可能性。如果戰爭是唯一能解決香港高壓管治的方式,一個功利主義者應該有機會經計算後支持發動戰戰爭。然而讀完此書後,學懂同時考慮其他的維度(個人自由、鼓勵美德),事情便不那麼純粹。現在的我似乎對這難題更束手無策呢。 以有涯隨無涯 此讀書會除了根據《Justice –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討論外,也可看網上免費的課程影片。記得在第一課教授說了一段深刻的話,原文節錄如下: […]

  • 《公義課》讀書會

    《公義課》讀書會

    自 2014 年香港發生雨傘運動以來,因我認同社會運動,常被問及對「公義」的理解。其實每次我均只能支吾而對,或以堅定的語氣掩蓋背後那空洞的直覺。我得承認心中的「對」和「錯」其實主要因成長環境所模塑,背後原因卻不太了解。本以為某些價值如自由、人權、公平等是常識,卻發現身邊不少人的「常識」跟我不盡相同,似乎真的是「各有各的良知,各有各的公義」。

  • 讀 《The Hunger Games》 – 跟孩子談公義

    讀 《The Hunger Games》 – 跟孩子談公義

    女兒暑假的英語讀物是 《The Hunger Games》,對她來說有點太深太長,只是家中剛巧有一本,圖書館又因疫情原故關了門,於是便順手揭了起來。我很少讀英語小說,近兩年會讀都是因為孩子在讀,「陪太子讀書」自己便也讀了。前年讀了暢銷作品 《Percy Jackson》,小女兒則同步讀中文版,有趣,尤其喜歡希臘神話故事的人會更感共鳴,但深度卻是欠奉。去年社會運動期間重讀了一遍 《Animal Farm》,卻是我刻意選的,還逐個章節說書給孩子聽。我中學時讀這書時一知半解 – 不是因為那時認得的英文生字少,而是缺少經歷和體驗。過了 2019 年,書中內容卻都能心領神會了。 今次選 《The Hunger Games》 還有一個重要的好處:可以看電影作互補。由於文字對孩子來說有點艱深,影像可跟文字描述補完印象,能更增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