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榮幸能參與「香港國際鹿拉松」這項國際盛事。世界各地沒有一個鹿拉松能如此貼切地反映舉辦當地(政府)核心價值的,令我這個業餘跑手也忍不住參與人生的第一次集體長跑活動。
Category: 社會時事
投奔怒海
被中共逮捕的12位香港人,令我想起拍攝於 80 年代《投奔怒海》這套戲。
記者不是手足
記者不是手足。記者是真相的朋友,是言論自由的風向標。說謊者把他們當作敵人,阻擋他們的鏡頭。
不是贖罪劵
有人說:捐錢到 612,買份報紙、光顧良心黃店、訂閱公民媒體,是買贖罪劵,讓自我感覺良好,覺得「做咗嘢」便算。 我認同一半。 一次性的捐款無助運動持續,我們都知爭取公義和民主之路漫漫。若因一時的情緒激發,做一次反抗然後不了了之,那確實就像買一次贖罪劵,讓良心好過一點。 但是否在買贖罪劵,不是看當刻做了什麼,而是看往後會繼續堅持做什麼。
也開香檳
美國制裁港共高官,香港人大開香檳,有何意義? 我肯定今天,被制裁的人會講類似的話:堅決反對、干預內政、反制措施、說三道四 ⋯⋯ (下刪一百組樣版詞)云云,那種機械式的官話大家還聽得少麼? 制裁對達官貴人實際的影響,也實在是有限,或就帶來一些生活不便,減低自由和影響力而已。這批人心繫祖国,或早已重注大灣區;而且香港還有不少民脂民膏待刮呢,近月繞過撥款直接輸送的利益上億元計,連戲也懶得做,直接自己人袋袋平安了。美帝制裁能令權貴們的生活質素下降一點點嗎?就算有損失也只是擦損表皮的程度而已。 可是香港市民在乎的才不是這些,而是一點點的尊嚴。
頑張ってね 香港
可能有啲中二病,但係今朝跑步果陣唔知點解個腦係咁諗起啲漫畫情節。反正認真寫嘅嘢都冇咩人睇,咁不如寫啲輕鬆啲嘅嘢啦。
反差
十幾年前,我就算冒著黑色暴雨、推著嬰兒車也會堅持回教會聚會,反而很多同輩那時在黃金時期工作學業兩搏殺。現在大家都安安穩穩想回家,我卻已成游離份子了。 反思現在自己再無法安然處身於聚會中的原因,可能因為曾經驗過數次強烈的反差。 雖然我已淡出傳統教會聚會多年,但這是第一篇剖釋心路的文章。一路走過來是有個漫長過程的。 轉捩點在 2014 年,那便從那天的四年前說起吧。
生活隨筆
首先簡單交待一下長跑籌款事情的進展。
良心消費稅
實情是,我宅,很少外出;而且預算有限啊,支持了這店,自然便不能支持那店。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恆常地支持更多良心店?
公民媒體
六年前某天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坐在馬路上跟三位青年聊天 – 其中一位才初次見面,是位傳理系的同學。那次閒聊,加深了我對傳媒行業的理解。我一直以為媒體的報導應該「不偏不倚」,但那次討論改變了我的看法。每家媒體都一定擁抱某些價值觀,招聚相近信念的從業員,影響對任何一段報導的、切入角度、表達方法、篇幅長短、遣詞用字、排版處理等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