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兩週讀書會時間剛巧撞了平安夜及除夕夜,因此暫停了兩次。2021 年第一週再開,討論的氣份仍然熱絡。除了書本的內容外,本次聚會還協調了把每週活動提前一小時,令在悉尼的朋友能較易參與 – 原來每次也要他們半夜 12 點參與這燒腦的活動,實在太吃力了。
Category: 社會時事
保障人權是法治的目的 – 亂世讀書會第四次活動筆記
戴耀廷 2005 年在明報寫了一篇文《我們要什麼層次的法治》。當時讀了,卻沒真正懂,許多年過去又經歷了許多的事才深刻地明白。果然在這崩壞的社會中如果說有積極的意義的話,莫如人必須在糟糕的處境中才能激發出智慧,看清模糊的影像。
我們都知他們做了什麼
前天在某場合聽到有教會的長輩提起北區好鄰舍教會的事件,以此作為教會不應牽涉社會運動的例子。為了不斷章取義,我小心地抄下筆記,上文下理闡述的是「教會應遠離社會運動」的論據,第一是以結果論,參與不但改變不了什麼,甚至令社會情況更差;第二是令教會聯繫上「暴亂」之名;第三是令群體內部分裂。提及好鄰北區教會時,原句節錄是「我唔知佢地做咗啲乜啦,總之而家就係俾人有個唔好嘅印象,覺得佢地同暴動有乜嘢關係。」
功利才是正義 – 但功誰的利? 第二次讀書會筆記
功利主義(或稱效益主義),字面的感覺並不討好,像天生帶著一陣銅臭味;但其實是我們被中文翻譯誤導了,真正擁抱功利主義的人時常強調「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為整個群體、國家、甚至人類的福址著想,這樣聽起來是否感覺很不一樣了?
《一白故事》 – 讓大家看見彼此
在那約 200 呎斗室的牆上,掛著上百個有血有肉的故事。故事都是匿名書寫,每位主角我都不認識,卻又似曾相識,因總能找到共鳴的位置。 這個由社區文化關注 x 創傷同學會 From Trauma to Transformation 主辦的「一白故事展覽」,收錄的是一個個香港人這一年來的各種經歷。不像一般專訪文章般文筆優雅,每個故事雖然很短,卻都帶著體溫。我隨手於牆上摘下一本翻看,便被一句話吸引住: 如果我的受傷能令他們醒覺,我很願意。 這位朋友口中的「他們」,是她的藍絲父母。這種心情,有多少人曾經歷呢?展覽的房間是白色的,我彷彿踏進了「精神時間房」,逐個故事翻閱,醒來已是兩小時。
珍重,這是我暴大精神!
藍天實在太吸引,灰暗的心情沒法抗拒被治療的慾望。我以參觀照片展覽為由丟下手頭工作,在中大圍城一週年這天重返舊地,探探老友舒一舒氣。可惜的是 NA Canteen 不做下午茶時段,早已打烊了,沒能一嚐傳說中的「名物」紅豆冰 – 我怎麼對這名物毫無印象,難道是最近廿幾年才創出來的麼?
籠中港
香港人正生活在牢籠之中。 在我城中,到處出現象徵高壓統治的圖騰 – 那些本應在監獄圍牆上見到的鐵網,把公共空間綑起,在視覺上直接表達出統治者的至高無上。
原來宣小學生的論點,在 John S.M. 的《論自由》也有提及
今天偶爾讀到 John Staurt Mill 的 《On Liberty》,讀到效益主義者論證言論自由對社會的重要性,讀到以下一段: … the meaning of the doctrine itself will be in danger of being lost, or enfeebled, and deprived of its vital effect on the character and conduct: the dogma becoming a mere formal profession, inefficacious for good, but cumbering the ground, and preventing the growth of any real […]
宣道同學起來!
「船到痛鶴氣LOI!」 大家立定心志!努力學業,充實自己,聖經訓言常記。 宣道小學校歌 當此惡勢力橫行嘅時間,等我地嚟重溫一個小學時學過嘅聖經故事,充實下自己啦。老老實實,學校就嚟連呢啲聖經故仔都俾人禁埋,冇得聽㗎喇。
盡跑
先交代一下我昨天參加香港國際鹿拉松兼為某支援香港社會運動的基金籌款結果。我花了 6 小時 8 分完成了 42.2 公里,從沙田跑到大美督水壩盡頭再跑回水廠街 1 號附近,實際花的時間卻要長得多,包括中途休息和吃早餐的時間。截至目前為止共收到善款港幣 2683.1 元及 4013 LikeCoin,我會待鹿拉松活動的 7 天賽期完結後再做一次結算, 想捐款的朋友仍可在此期間捐款。基於安全理由我不便直言該基金的名字,但親身經驗告訴我它真的在做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