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山野

  • 香港國際鹿拉松 2020

    香港國際鹿拉松 2020

    很榮幸能參與「香港國際鹿拉松」這項國際盛事。世界各地沒有一個鹿拉松能如此貼切地反映舉辦當地(政府)核心價值的,令我這個業餘跑手也忍不住參與人生的第一次集體長跑活動。

  • 衛奕信徑四天順行記(第三天)

    衛奕信徑四天順行記(第三天)

    第二天的行程我完成了衛徑第三、四、五段。第三天的行程將會挑戰第六、七段及第八段上半段。這天我的兩個中學同學加入行程,兩人都是毅行者級的老手,陪我走這段衛徑最輕鬆的路段的醉翁之意,可能只是聚聚舊吧。 這天只會走到第八段的一半,原因是第八段的終點交通很不方便。雖然第八段後半的九龍坑山也在「天梯」之列,難度不低,拼在最後一天跟全段最難的八仙嶺一起挑戰極具挑戰性;但再三考慮後我還是寧願第四天早點出發慢慢走好了。

  • 衛奕信徑四天順行記(第二天)

    衛奕信徑四天順行記(第二天)

    第一天的行程我獨自完成了衛徑第一、二段,然後趁太陽未下山去拜年。第二天的行程是挑戰第三、四、五段,聽說最難的一段是從井欄樹上沙田坳道一段。這一天,有一個年輕的小伙子知曉了我的行程而加入,雖然上山時完全沒法跟上他的步伐,但也令整趟旅程的節奏加快了,最終成功在入黑前走完三段。

  • 衛奕信徑四天順行記(第一天)

    衛奕信徑四天順行記(第一天)

    去年農曆年完成了麥理浩徑四天順行,今年便挑戰四天順行衛奕信徑。麥理浩徑橫跨香港的東西,衛奕信徑則是貫穿南北。出發前有好些師兄忠告說衛徑跟麥徑的難道不可同日而語。我對難度沒有很多概念,但因假期有限,我還是決定只分四天來完成了。

  • 麥理浩徑四天順行記

    麥理浩徑四天順行記

    每每有外國朋友問我香港有什麼值得旅遊的地方,我總是推薦香港的山徑。相比遊人摩肩接踵的景點和五光十色的名店,香港的山徑顯得寧靜悠然,既有大自然的生氣,又可俯瞰都市的䌓華,還可遠眺太平洋的浩瀚及至別國的城市;而且香港山徑數量之多,路線之長,也是世界一線都會中罕見。下文描述我於 2018 農曆新年假期分四天把香港著名的麥理浩徑全走的行程。網上已有很多師兄對麥徑有更深入的分享了,所以本文只會記錄主觀的遊記。

  • 青黃相接 – 芒萁

    青黃相接 – 芒萁

    幾乎所有蕨類植物都給我一種生生不息的感覺,令人無法不讚嘆生命的奇妙。其中,芒萁表現出來的那種綿綿不斷的生命力量,我印象最深。

  • 荔枝窩復村 – 田園將蕪胡不歸?

    荔枝窩復村 – 田園將蕪胡不歸?

    荔溪抱川流笑送丁年奔異國 枝葉散花香呼還銀髮錦華堂 《窩暖》 穿過這《窩暖》牌坊,彷彿便走進了一條時光隧道,幾百年前小徑的兩旁種滿了農作物,養活了荔枝窩幾十代村民。這個生氣勃勃的村落隨著城市的發展而沒落,卻又因幾個人的歸回而開始復甦。然而這次的復甦卻跟香港其他鄉效地區的復甦完全不同,村民不是想把丁地換錢起屋賣樓;他們在外力的協助下開墾荒田、復修敗瓦,為的是想家鄉回歸他們兒時的面貌 – 回歸那種人與天地共融的安寧。

  • 可愛的扭紋粉 – 團葉鱗始蕨

    可愛的扭紋粉 – 團葉鱗始蕨

    這可說是第一款引起我注意的蕨類植物,因為她的外型實在太可愛了。有沒有吃過扭紋粉(或稱螺絲粉)?團葉鱗始蕨活像一條條長長的扭紋粉,一株株畢直地生長在樹林的邊緣。她的正式名字太難記,因此我和孩子們為她改了個別名叫「扭扭粉」。在行山的時候見到,我們會說:「看!有扭扭粉!」,意思就是見到團葉鱗始蕨的踪跡。後來因為寫這篇文章,上網 Google 一下卻發現原來還真的有人稱呼它為 “screw fern” – 泛指鱗始科 (Lindsaeaceae) 的俗稱。

  • 賞蕨初哥手記 – 烏毛蕨

    賞蕨初哥手記 – 烏毛蕨

    蕨類在大部份人的眼中只是雜草。但當環境回歸簡樸,人便可以從最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神奇:那怕只是一顆不起眼的雜草,也能帶來從心而發的讚嘆。第一篇我想分享的是萬綠叢中一點紅的 – 烏毛蕨。

  • 觀音山爆林記

    觀音山爆林記

    昨天我在黃泥頭碰到一對帥哥美女德國人。我問他們想去哪;他們說要去「自殺崖」。這已是本週內我在黃泥頭碰到的第二對來自德國並正在前往自殺崖的旅客,上次遇到的是兩位美女空姐。

  • 黃牛山之秋

    黃牛山之秋

    已經連續幾個週末,或是掛心工作,或是陪伴家人,更多是無事忙,感覺沒有自己的時間。我決定公幹一週回港後請假一天,不為什麼,就放空一下。 颱風「山竹」過後,我曾登過黃牛山頂一次。山徑上多有樹本被吹倒,雜草也東歪西倒的,把本來便只能隱約可見的小徑掩埋。那次我費了很大的勁才找到路,今次我刻意帶了一些小工具,打算順道把被暴風弄亂了的山徑修補一下。另一個目的,是因為最近生活習慣不太健康的關係,肚腩又長出來了,與其沉悶地跑步把脂肪消耗掉,不如勞動勞動做些有建設性的事,令我的肥膏燃燒得更有意義。

  • 誰焚燒了南生圍?

    誰焚燒了南生圍?

    (封面:《Picnic》,2018 ,Milo,原圖刋於作者臉書專頁,蒙作者允許刋出。地點正是被焚後的南生圍。) 南生圍被焚,相信有不少人像我的心情一般,難過、悲憤、詛咒縱火者;還有極大的無奈。無奈,是因為打從有人提起要發展南生圍開始,我便知道這個地方無法倖免於難。自那天起,樹本無故被砍伐,塘水突然被乾涸,到今天的大片草地離奇自燃;有人大呼要揪出真兇,我卻想就算真的把肇事者遞住了,南生圍的前途仍是灰暗的,我看事情還得繼續惡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