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約生活的反思

香港的家當在 7 月 21 日這特別的日子的清早運抵,船運時間大約兩個半月。除了其中一個膠箱子在落貨時弄壞了以外,所有物資都完好無缺,感謝搬運公司人員雨天中的辛勞。

於是我們一連兩天忙著把物資安放於合適的位置及清潔整理。我們不打算所有箱都立即打開,按優先次序是厨具、衣服、電腦、消耗品、玩具、掛畫等,部份雜物如書籍、相簿、擺設等大概 8 箱物資暫擱在車房。

然而過程中對我最大的衝擊是:我發現過去兩個月雖貌似「家徒四壁」,卻其實過得很不錯啊!在香港的 50 箱家當運抵以前,生活竟然一無所缺。我甚至覺得現在家中堆了些物資,令生活空間縮小了,要照顧的物事變多了,令我心情不爽,生活質素反而下降了。難道那些物資都是多餘的?Yes and No.

某些物資確實帶來生活上的方便。例如厨具,過去兩個月我們都用叉來吃米飯,感覺有點怪;若不是朋友和屋主借了些煮食用具給我們,還真的無法煮一頓好菜。然而就算是最實用的杯子、刀叉、碗碟,目前我們擁有的量也是遠多於日常生活所需的,就算請廿人來家中開派對也夠用。

又例如衣服,過去兩個月我只添了禦寒用的厚綿褲、方便進出花園用的拖鞋、及出席婚禮用的皮鞋。我赴英時隨身帶了大約 5 套在家/外出的衣服,若不介意像老夫子那般經常穿著幾套衣服走江湖的話,其實已足夠。然而就算我在香港時,也是來來去去只穿幾套衣服。家中有則笑話:從前家傭發現我都只動用櫃桶置頂的那幾件衣服,其他大部份都用不著,於是跟老婆合謀做了個實驗:把我常穿的衣服疊到櫃桶底部。結果我還是千辛萬苦地從整棟衣履的底部把我想穿的那件抽出來,還弄亂了其他已摺疊好的。現在當親手把剛運抵的十幾件我可能一年也不會穿一次的襯衣掛進衣櫃時,感覺自己正在做一件無謂的蠢事。

娛樂方面,有 Switch 玩《王國之淚》、有 Kindle 和 Boox 讀 Harry Potter 和天工開物、有 Apple TV 看《黑鏡》、有單車探索四周、再加上一部上網用的 Laptop,已多姿多彩到時間不敷應用了。

現在累積在家中的物資,很多是我覺得「將來或會有用」的,往往卻只會放到過期、或某天突然無感而丟掉的。過去每次搬家我也丟掉不少,但不知何解總又會再累積起來。我人生「廢物量」的巔峰時期是在香港居於村屋時,因為地方大,天台、樓梯底、梯間都有儲物空間,不知不覺便收集了不少沒用的東西。我想,不知不覺累積多餘物資這情況,是跟個人生活的陋習有關的,情況有如電子郵箱中永遠無法清零的郵件。我決心不再重蹈覆轍,趁在此暫住的幾年進一步整理生活,修練態度。反正在異地生活的其中一個重要竅門正是保持輕身靈活。

部份日常生活鮮有用到的物件,例如相簿、書籍、紀念品和小擺設等也佔著不少空間,但它們的價值略有不同。那些確實非生活必需品,卻象徵個人人生歷程的「深度」。我認為要靠物件來象徵是不理想的,因為要留著具體的物事才能證明的事情其實本質是單薄的,或者我害怕記憶會隨著物件的消失而逝去,又或者我籍保存物件逃避感情變淡的真象。我決心繼續瘦身,捨棄不再重要的東西,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整理記憶的象徵,例如數碼化文件和照片;及拷問自己的靈魂,判斷在有限的人生中,哪些東西才是最重要而值得留下有形軀殼的。

下次搬家,希望只餘下 30 箱。


Posted

in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