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周遇到很多好人好事,但也有遇到一些小混蛋。
新鄰居
讓我先從我的好鄰居說起吧。
到埗新居,剛進門便見到壁爐旁的瓶子插著一束鮮花,壁爐上豎著一張卡,寫了歡迎我們的溫暖話;厨房裡準備了杯、碟、碗、刀叉等餐具,麵包和水果等食物、還有在便㩦冰箱中的牛奶;睡房的褥子和被子已套上紫色蝴蝶花紋的套子;以上都是業主的父母怕我們剛到埗缺乏生活日用所需而為我們預備的。居所旁及對面的家庭都親自來跟我們打招呼,說有什麼需要只管開口找他們幫忙。不知是基於害羞還是不想為別人添麻煩的心態,我沒有主動尋求幫助,於是鄰人趁我打開車房門時走過來逮住住我,送了我一盒小工具。我說我用完後定必歸還,他卻說:「這是送你的。」另一位鄰人正要開車把家裡的紙皮運走丟掉時,主動過來問需不需要順道也幫我們丟掉。另一位鄰居甚至送了小兒一座鐵製的鞦韆,還親自走 10 分鐘路徒手枱過來。他們似乎都略知一二香港的情況,大部份的結語都是:「唉!今非昔比了啦。」
老實說鄰居的親切令我有點不慣,因為在香港我連同層的鄰居姓甚名誰也不知道,更遑論如此貼心的互助。
又有一次我的單車在前往超市的路上意外地脫了鏈子。正當我在狼狽地右手提著單車,左手嘗試把鏈子歸位時,一位男士騎單車路過,二話不說把車停下,過來弄髒雙手幫忙修理。有次孩子在附近的大草地掉了鞋子。隔幾天我們再到那片草地玩耍時,有兩位年約七至八歲的陌生小孩,提著一隻鞋子走過來,問是否屬於小兒的。又某次我在路旁停下單車低頭查 Google Map 時,旁邊住宅中的四個小孩剛巧在園子中吃茶點。「你是中國人嗎?」「我是香港人。」「即是日本人嗎?」「不,香港在中國的南方。」他們似懂非懂,然後又問我家中有沒有小孩,最後還邀我坐下來一起吃麵條。我婉拒了,怕被他們的家長當我是怪叔叔。

舊友好
剛到埗第三天是小女的生日,一位中學時已認識的朋友一家便從南方駕車過來。原來她的兒子覺得小女在這無親無故的地方過生日會寂寞,提議來搞生日會。除了自製生日蛋糕、贈送各種禮物、也帶上派對裝飾用的氣球,甚至生活需用的物資如幾公斤泰國白米、白沙糖、淡奶等等,更借了個電飯煲給我們。另一位朋友也是一家從南部駕車過來,幫忙從一家專賣二手傢俬的慈善機構運送梳化、茶几、小型籃球架等東西回家。另一位朋友剛好來旅遊,順道到訪我家,在我家住了一晚。又有一家也是專程駕車幾小時過來助我們購買生活物資,還陪我下了兩盤棋。
對於香港舊友的幫助和問候,我以最高規格的方式接待:沖一杯港式奶茶。那是我在厨房中能做的最棒菜式,茶葉是捷榮的頂級拼配茶,茶具則來自上海街,唯獨淡奶只能將就用本地的牌子替代,味道難免有點差別。最近我正嘗試實驗性溝進少份量 Earl Grey 茶葉,看看能否沖出創新的帶英倫味的港式奶茶。
這三周不但不寂寞,跟朋友見面的時間甚至比在香港還多呢。

小混蛋
暫時我遇到的人普遍都親切有禮,但也有兩次被刻意尋釁的經驗,並剛巧發生在同一天。那天我停著單車在路旁查地圖,迎面遇到三位十五歲上下的年輕人路過,其中一人突然朝我衝過來,急速地探身到我面前並高叫了一聲不知什麼,然後回他的伙伴處繼續走,臉上帶著輕蔑。過不多久又遇到另一個小混蛋,也是中學生的模樣,這次更誇張,因為大家是正在馬路上騎著單車,他竟從對面線跨過來逆線行車,只為衝到我面前來扮鬼臉大叫一聲。我想,種族歧視果然確實存在,其實在香港也一樣,只是從前故事的主角主要是印傭姐姐,例如她被人在鬧市騷擾等;而現在我也親身體會了。對兩個女兒的學校生活不免多一重憂慮,回家後跟她們談了兩句,囑咐她們需積極累積對周遭事物的經驗,並且遇事要冷靜。
最重要的是要鍛練,無論心靈還是身體都要變得更強壯。
感謝卡
還沒想到如何報答舊友們的幫助。然而,我們預備了幾張香港的名信片,當感謝卡使用,打算送給我們的新鄰居。名信片購自一家我很喜愛、卻已結業的小店,叫「南丫部落」,卡上有代表南丫島事物例如風力發電機及貝殼等的獨特印章。記得那次到訪該店,距離店子結業只餘十數天,跟店主聊起結業的原因,原來也是移民。
屬於香港的物件,盛載感恩的字句輾轉流傳到異邦朋友手上,可能也算是緣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