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服卻不中伏

辛福音

Facebook 出了個「辛福台」,名字緣起坊間常說基督徒愛傳「幸福音」,往往忽視信仰帶來的代價及對價值觀辛辣的批判。這個節目所以難得在於信徒領袖肯豁出去,回應目前社會最刺痛人心的需要。他們沒有迴避。


教會的新教堂建好了,宏偉優雅。我坐進新堂崇拜,百感交集。新建築帶給我的感覺有欣慰,也有擔心。我常覺得,香港教會已走在歐美教會的老路上了,早幾個月我坐在深水埗的一座天主教堂中,比這新堂大幾倍的建築,崇拜人數卻只有十幾人。

那天崇拜的經文是雅各書二章,我以為總能找到一些對香港事勢的回應。經文內容大意:不要見高拜見低踩,富足的人正好經常是欺壓者,貧窮人卻往往承受天國;遵守律法不能斷章取義;憐憫總比審判強。可是講者的演繹,或無意或有心,完全不著這半年充滿血汗淚的社會運動半點邊際。崇拜完結,簾幕緩緩上升,陽光漸漸透進室內,街景走進眼簾,正如牧師祝福的禱辭,喻意禮儀完結後信徒回到人群中作見證。我卻又不知第幾次了,若有所失。

我轉身步出那建築。愛這地方,因為我在這裡成長,有對我好的人在。我體諒群體有太碩大的身軀,轉身困難。但我不禁懷疑信仰究竟能否成為一切的答案,已懷疑很久很久了;那是所謂失去了「信」嗎?


獨個兒走進了一家在「黃色經濟圈」列表中的餐室,恰巧旁邊坐著兩位比我年輕十數載的姊妹。大家寒喧幾個主題後,不其然進入了社會運動的主題,意料之內地得知兩人思想上都走得頗前。

在某些長輩的眼中,她們毫無疑問是所謂的「支持暴力」了。

卻原來她們都已轉了教會,離開了那個她們成長的地方。問她們原因,都是因為覺得教會對香港時事的取態曖昩不明,其中一位更不滿在遊行期間教會關門不讓抗爭者進內。我連忙嘗試為教會辯護,說當時教會有嘗試保持開放幫助有需要的人,卻幾乎立即遭到其他會友投訴,進退為谷;可是這解釋明顯來得太遲了。

本來教會盡量保持「中立」是希望不得失兩邊不同政見的人,大家或能因此繼續聚在一起。可事實證明這種「中立」態度本身便是一種立場,不選擇其實已選擇,不明言其實已明言。如果代表未來的年輕人普遍關心時政,那麼教會迴避議題便是選擇了與過去為伍。

或者,關係在爭拗後能變得更親密,對信仰的體會反而更上一層樓;或者要重建的不只是建築物也是人的組成,像老人們都要在曠野中老死後,以色列的年輕人才能進應許之地。誰知道呢?

「我還抱有期望。有次祈禱會出席的雖多是老年人,但都多是明白人。」我順便說服自己。「幾篇家書都有觸及社會議題,算是很勇敢了。」顯然,理據仍很薄弱。「上帝偏偏要新堂 2019 年落成,肯定有衪的意思。」

「我們今早崇拜的主題是「真相」,談及信徒對事實查核應抱持的態度。」我睜大眼睛說不出話來,那可是昨天媒體高峰會中的題目啊。想起今早聽的那課雅各書。我默然。

其實,連我自己都感到離地萬丈吧。


本週的「辛福台」有來自老牌建道神學院的高銘謙博士。記得年前有次釋經聚會由他主講,被問及時事相關題目時仍左閃右避,誰知今天竟然上了這個節目作反,著實令我意外。聽著他們解經,我心中卻有一份感動貫穿整個節目:他們坐在鏡頭前,在網絡上串流,勇敢回應時代的需要。莫說他們言之有物,就算發表的是膠論,也已贏得我的敬重了。

https://www.facebook.com/107928173975259/videos/454152638627522/?__xts__[0]=68.ARDpPfdXq5emXWu_CF-Jc_hkFlVeSI-IRJxFZASDe-H4riflJFwWPuwzpeOqbMQV0zpoA9UjmTUeTpT6cskMhZerfFx6cSkPtjF4l1OSEaAS473aiFh8McpgzHRy5vEnTLbGvqDoBOFNtCfx9MACL9iQFHEB6Gxt-yMTKoVB7MbEsPUcsDnWmYl8djsBxJrkW1zqgeK6SgSde73WCDrP97nrSRutiplZYB01s9KTTLBQHBi9_jEsyZeW_QAkLMlbCv75EXekrRwCCyv10zo94j4Ug2bN5i83Ru_to2cm8G6qFbxMkcwdZn311UrHdHW6ktqaC754OyFdND8lzwVrF9svsq9lLj674yI&__tn__=-R
請拍掌支持我繼續創作
請拍掌支持我繼續創作


Posted

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