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水塘 - 波平如鏡,反映蔚藍的天空。黃牛山人攝

衛奕信徑四天順行記(第三天)

第二天的行程我完成了衛徑第三、四、五段。第三天的行程將會挑戰第六、七段及第八段上半段。這天我的兩個中學同學加入行程,兩人都是毅行者級的老手,陪我走這段衛徑最輕鬆的路段的醉翁之意,可能只是聚聚舊吧。

這天只會走到第八段的一半,原因是第八段的終點交通很不方便。雖然第八段後半的九龍坑山也在「天梯」之列,難度不低,拼在最後一天跟全段最難的八仙嶺一起挑戰極具挑戰性;但再三考慮後我還是寧願第四天早點出發慢慢走好了。

衛奕信徑是本港第四條長途遠足徑,以第27任港督衛奕信爵士命名,並於1996年正式啟用。這遠足徑全長約78公里,共分為十段。路線大致由香港島南部起,往北延伸至太古;轉接至隔海的藍田後,再北上至南涌畢,沿途共經過八個郊野公園。

綠洲 oasistrek.com

網上很多師兄對衛奕信徑已有詳細介紹,故我只把體會和經歷當遊記寫下來,附上基本的資料。

請各位師兄在讀畢此文章後,在文章尾部的「讚賞鍵」拍手支持一下小弟,萬分感激!!!

回顧衛奕信徑四天順行記:第一天(1,2 段)第二天(3,4,5 段)行程。


Day 3:衛奕信徑第六、七段及第八段前半段

衛奕信徑第六、七段及第八前半段,畢直的從大埔公路近大圍位置從南到北走到太和。

日期: 2019/2/7
全程時間: 6 小時 54 分
路程長度: 21.18 公里

起點:於沙田火車站乘 81號巴士於九龍水塘站下車,過對面馬路走幾分鐘便到起點。

終點:太和火車站乘火車離開

從九龍水塘輕微攀升至金山山腰,沒有難度。全程最高到鉛鑛坳,也只是慢慢爬升海拔二百米。

衛奕信徑第六段

第六段部份路徑跟金山家樂徑重疊

從九龍水塘起步沿著清幽的山路前進,在到達城門水塘前不會見到太多水塘景色。走完第一段林道後到達金山家樂徑的出口,路徑跟麥理浩徑開始重疊一段,緩緩上坡,見到下圖這個衛奕信徑紀念碑後再跟麥徑分道揚鑣,麥徑往左,衛徑靠右。

麥理浩徑和衛奕信徑在此岔開 – 黃牛山人攝

本來這段路有點沉悶,但我們三個中學同學已認識了超過廿年,雖然畢業後聯絡不算很頻密,但仍會見面一起活動已算是很不錯的了,一路聊著時間倒也過得很快,加上沿途偶爾出現的吊鐘花的陪伴,一轉眼便已走了幾公里路,到達城門水塘。


衛奕信徑第七段

城門水塘的青山綠水 – 黃牛山人攝

這天的天氣非常好,大晴天下的城門水堂風景總是醉人,由於公眾假期關係,遊人也是絡繹不絕。我們沿著水塘旁邊的山徑前進,路上遇到一家大小,扶老携幼的遊人,也有來蹓狗的,本地人外國人都有,十分熱鬧。

水塘景色雖美,但路徑稍嫌太長,景色變化不大。沿塘走了大約五公里開始往鉛鑛坳方向走馬路上坡,慢慢爬升 200 米左右,沿路除了欣賞植物以外乏善可陳。

鉛鑛坳 – 黃牛山人攝

鉛鑛坳是位於草山和大帽山之間的山坳,也是麥理浩徑和衛奕信徑的交滙處,可在這裡沿麥徑上大帽山。我們在亭子中稍事歇息後,繼續向北進發。

從鉛鑛坳到元墩下的路主要是泥路和小塊的岩石,都是下坡路,我在兩枝行山杖的幫助下跑得很快。我們在路上竟巧合地碰上中學時的一位田徑組冠軍級學兄,他帶著老婆和幾歲大的孩子來爬山。我們拍了一張合照,中年過後的我們肚腩全都現形了,感覺很奇妙。

走到元墩下的涼亭,本來我已沒有印象了,但在同學的提示下我猛地想起原來我曾於多年前跟中學的體育老師及一班學兄來過,還在亭子的草地上玩過「疊羅漢」呢。

這段旅途真的意外地充滿了中學時代的回憶。

元墩下的涼亭和草地。我突然想起原來我曾和中學老師及學兄們到此一遊,當時大女兒才四歲,時光飛逝已過八載,現在她已長大,不跟我行山了。
當年體操高手的師兄姊夫妻在元墩下的草地上表演!以上兩張照片攝於 2011 年,元墩下。

衛奕信徑第八段(前半)

從元墩下走到新屋家是一段馬路。值得一記的是我們在路邊發現了一輛盛滿羅漢果茶的手推車,上附一個鐵箱子,採用信任制支付方式。為了支持店主的落落大方,我們買了三枝果茶。

這時我卻在想,為何他不也貼上一個 QR code,直接以轉數快 (FPS) 收款,免卻把現金放路邊被搶的風險呢?

元墩下的自助式果茶檔 – 黃牛山人攝

走過新屋家,到達荔枝山其中一個同行友人的住處,上去拜訪嫂子順便醫一醫肚子。原來友人在此住了超過十年,我還是第一次到訪;明明曾經住得那麼近。我們休息了一小時後,已回到家的同學留在家中,我和另一同學再度出發,從荔枝山往碗窰走,穿過村屋群落上山。

碗窰樊仙宮附近的一家人門外掛飾,以不同顏色的牙刷做成孔雀開屏狀,甚具創意。 黃牛山人攝

從碗窰村往蓮澳方向走,這段路愈走愈熟悉。事緣我獨自行山的習慣是只是在數年前養成,當時幾乎每天清早都會走這段路。走完一段山徑後來到連接石屎路的交匯處,旁邊有一條隱密的小溪,我曾經時常清晨跑來這裡獨處,把腳泡在清涼的溪水中,專心聽著蟲鳴鳥叫,享受清晨溫柔的陽光。後來我也帶過我的女兒和姪女,妹妹,我的學生等等到此一遊。

搬離開大埔以後,我清晨的退修之地便改作黃牛山頂了。

路旁這條隱密的小溪,曾是我獨處的聖地。 黃牛山人攝

從小溪開始沿馬路走,經過一塊「試劍石」後,到達這段馬路上一棵曾經我認為最美麗的樹,我和小孩們稱它為「西蘭花樹」。可惜現在主要枝椏折斷了,樹形已不像以前那麼圓潤。

左圖攝於 2011 年。我曾經覺得這棵大樹是這段馬路上最美麗的樹,可能也是被颱風「山竹」破壞了吧 – 黄牛山人攝

經過這棵大樹後到達一條岔路,左方向南往回走,可經四方山達大帽山。我走過一次,山路崎嶇難行,只適宜有裝備的高手前往。不過我曾愛坐在岔路稍上的位置,面向山谷下霧中的蓮澳村,帶一壹熱茶淺酌樂上一個早上。秋天時份這裡也是賞芒草的好地方。

秋季於蓮澳山坡上的芒草,攝於黃昏時份,2011 年。 黃牛山人攝。

走過蓮澳村沿著馬路繼續下行,路過蓮開亭,一所廢校, Hong Kong Dog Rescue 的中心,然後見到半春園寺廟在我的右方,代表快進入太和市區了。走到山腳進入錦石新村,經過錦和橋進入太和商場乘火車回家,結束了這段充滿回憶的路段。

錦和橋,連接錦山及太和村。 黃牛山人攝

小結

相比前兩天,第三天的路程一點也不難走。筆者由於對後半路段的回憶甚多,文章中較多著墨,但論風景前半段有水塘景,後半段則人文氣息較濃,各擅勝長。

下一篇是衛奕信徑四天順行記的最後一篇,是最難最辛苦的路段,也同樣記載著筆者眾多的回憶。敬請期待。

化讚為賞 回饋創作
化讚為賞 回饋創作


Posted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