孖崗天梯,名不虛傳 - 黃牛山人攝

衛奕信徑四天順行記(第一天)

去年農曆年完成了麥理浩徑四天順行,今年便挑戰四天順行衛奕信徑。麥理浩徑橫跨香港的東西,衛奕信徑則是貫穿南北。出發前有好些師兄忠告說衛徑跟麥徑的難道不可同日而語。我對難度沒有很多概念,但因假期有限,我還是決定只分四天來完成了。

衛奕信徑是本港第四條長途遠足徑,以第27任港督衛奕信爵士命名,並於1996年正式啟用。這遠足徑全長約78公里,共分為十段。路線大致由香港島南部起,往北延伸至太古;轉接至隔海的藍田後,再北上至南涌畢,沿途共經過八個郊野公園。

綠洲 oasistrek.com

網上很多師兄對衛奕信徑已有詳細介紹,故我只把體會和經歷當遊記寫下來,附上基本的資料。

請各位師兄在讀畢此文章後,在文章尾部的「讚賞鍵」拍手支持一下小弟,萬分感激!!!


Day 1:衛奕信徑第一、二段

日期: 2019/2/5
全程時間: 5 小時 11 分
路程長度: 11.11 公里

起點:我於銅鑼灣渣甸街搭 40X 號專線小巴至舂坎角道路口下車,再徒步沿車路向東走 10 分鐘左右到達第一段起點。若想直達起點,可乘 6 號巴士。

終點:從康怡花園走出英皇道,地鐵、巴士、小巴,很多選擇。

衛徑第一、二段。四個山峰分別是:孖崗山、紫羅蘭山、渣甸山及小馬山。

衛奕信徑第一段

我只能說句:孖崗天梯,名不虛傳!參考上圖綠色部份的海拔水平,孖崗山的難度在於急上 300 米後,要急降 200 米左右又再急上 300 米到紫羅蘭山。甫開始衛徑的挑戰便給我一嘗苦頭。

從孖崗山徑回頭往後望,能見到赤柱半島的景色,據說還能遠眺龍脊。可惜出行當天空污指數很高,只能見到矇矓景色。

從孖崗山回望赤柱半島 - 黃牛山人攝
從孖崗山回望赤柱半島 – 黃牛山人攝

孖崗山徑沿途滿是大頭茶,此植物在很多山徑都能找到。另外我在接近紫羅蘭山開始找到吊鐘花。在往後幾天的衛徑旅程中,吊鐘花的嬌艷身影時常令我眼前一亮。

衛奕信徑第一段遇到的大頭茶和吊鐘花 – 黃牛山人攝

第一段幾乎整段路程都能遠眺東方的大潭中水塘(較近的)和大潭篤水塘。當天遇到的山友幾乎有一半是外藉人仕,有見到成群的南亞裔姐姐一起登山,有些還會在山上蹓狗。

遠眺大潭篤水塘 - 黃牛山人攝
遠眺大潭篤水塘 – 黃牛山人攝

從紫羅蘭山往下走不久,便能遠望到第一段的終點 – 陽明山莊,一排粉紅色的高樓建築兀立於群山之中。我在想,近年政府大力鼓吹的「發展郊野公園邊陲」政策,會不會就是要在山嶺間建這些一般市民住不了的大廈?

紫羅蘭山下坡路,右方的是陽明山莊,遠望鰂魚涌市區。 黃牛山人攝

衛奕信徑第二段

第二段入口,進去右轉上渣甸山。黃牛山人攝

經過陽明山莊後要走一小段馬路,來到第二段的燒烤場起點,進入入口後立即往右轉上攀渣甸山。走沒多久會見到一塊紀念碑,紀念抗日期間一隊加拿大溫尼伯榴彈兵遭日軍伏擊的故事,碑上記錄一位名為約翰奧士本的兵長在危急關頭以身體掩蓋即將爆炸的手榴彈以保護同袍性命的事跡。在遊歷香港山徑時偶爾也會見到戰時的戰爭遺爭,總不禁神往,跟現今社會環境相比,恍如隔世。

渣甸山上紀念加拿大溫尼伯榴彈兵團事跡的紀念碑。 黃牛山人攝

到達渣甸山頂後選往畢拿山方向的路徑,下降不久會遠望到石礦場遺跡,現時是警務處爆炸品處理基地。從礦場右方繞過有一段上坡路,攀上這次旅程中最後一個高峰 – 小馬山。

石礦場遺址

從小馬山頂下降,天氣好時應該可以看到鰂魚涌市區全景及對開的維港景色,可惜當天視野太矇矓。

小馬山上能見到鰂魚涌市區全景 – 黃牛山人攝

一直沿路下山岔路甚多,稍一不慎便會走錯路離開衛徑路段,需勤力一點檢查地圖。經過小馬山橋後,到達鰂魚涌樹木研習徑後不久,會經過兩個戰時供軍用伙食的爐灶遺跡。據說這兩個設施從未用過,因為開戰後十多天後香港便告淪陷了,現時爐灶內已生滿了雜草。

小馬山下的戰時爐灶遺址 – 黃牛山人攝

行山路一段樹本研習徑都為平路,沒什麼難度;但經過一天連翻四個山頭的長征,我已經筋疲力盡。然而我查看時間是下午四時左右,還來得及,便立馬趕往其中一個港島區的親戚處拜年。畢竟,今天是初一嘛。

繼續閱讀衛奕信徑四天順行記(第二天)。不過在跳離這頁前,請先幫忙在下方拍拍手,支持小弟繼續寫喔。



Posted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