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蕨類植物都給我一種生生不息的感覺,令人無法不讚嘆生命的奇妙。其中,芒萁表現出來的那種綿綿不斷的生命力量,我印象最深。
若說香港最常見的蕨就是芒萁,恐怕也錯不到哪裡去。在山野間無論海拔高低,林緣林中,總可見到芒萁的身影,且都是一叢叢地出現。它能適應不同的環境,例如山火過後首先長出來的都是芒萁;水土貧瘠之地,芒萁更是先鋒種。她的生與滅滋潤她所生長的土地,提供一個其他物種發展的基礎。

連續不斷的分叉
芒萁的姿態很特別,兼且它如此常見,令人一見難忘。我跟山友閒聊提起蕨類,他們其他的沒印象,就是記得芒萁。芒萁的葉柄頂端生出兩片一回羽狀深裂羽片,且在葉柄分叉位置長出一棵「休眠芽」。休眠芽會在環境適當之時再長出新軸,而後新軸的分叉位置又再長出休眠芽,如此這般不斷重複出一個優雅的網絡結構。葉柄主軸上的休眠芽是裡白科蕨類的重要特徵。


幾代同堂
芒萁強勁的生命力表現,可於群落的顏色配搭中見到。一叢芒萁往往能看到老、中、青、幼幾代,還有已死掉了的先祖,從青綠、翠綠、墨綠、橘色到褐色都在一叢,枯葉堆中又長出幼芽。這種像一浪浪爆發式的生長週期,活力表現十足。



實用性
芒萁還有一個用途。由於芒其常見易取,葉柄柔韌,當塑料製品還未流行時,人們常用芒萁的葉柄來織藤籃。所謂靠山吃山,人類生活所需取於自然,廢棄後又再回歸自然,才是一個健康的循環。但顯然人類已回不了過去了。
後記
我在香港蕨類之友 HKFOF 臉書群組張貼此文後,師兄 Smith Wong 加上有趣且詳盡的補充如下:
芒萁現在最常用的,一定是帛事的花牌。花牌裡的芯,全都是芒萁組成。
每天(山火)都燒了不少,選用芒萁應該是因為收集容易,而且十分好燒。常常有村民分享,說芒萁是他們以前燒柴煲水必備的助燃物。
我去營地露營時也試過印證,收集禾本科絲茅花穗,乾燥芒萁,不同大小的舊木柴枝,只需要一枝火柴就能生出一層樓高的熊熊裂火。(補充是在安全的營火區進行)
原帖
我認為芒萁是香港排第二位的易燃植物。第一位是絲茅花穗。
參考網站: 延陵植物誌
(但我看罷仍不懂分 芒萁 和 鐵芒萁⋯⋯)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