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橋一帶 ( 圖片來源: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網站 )

後政治下的城市規劃-讀書會筆記

因為覺得自己所知太淺,固立定決心參加了本土研究社所辦的讀書會,擴闊眼界。書的名字是 “Planning Against the Political: Democratic Deficits in European Territorial Governance“。

本書所描述的是以1989年以後直至近五年的歐洲為背景,列舉的案例如英國首相貝理雅的「第三條路」等,離我們的時代相當近,主旨探討近代城市規劃和政府管治背後的哲學思潮。我發現很多香港目前的情況原來歐洲國家也有走過或仍正處於相同的境地。我覺得自己還未真正消化書中的論述,因為有太多社會科學的概念沒弄懂;但我生怕讀完了後知識水過鴨背被遺忘,所以先隨筆寫下一些理解和感想。我十分期望能幸運地有學習相關知識的朋友能指教,糾正錯誤。

政策及政治

「政治」一詞被定義為改變現行行政制度的過程和力量,政府作為管治社會的行政機構,其運作的方針無可避免地會傾向消除執行政策過程中出現的政治阻力。然而於冷戰時代結束後逐漸成形的「後政治主義」思潮中,政府的管治方針有些有趣的特點,下文會再作闡述。

「尋求共識」及「多元對立」

後政治的實行者喜歡用「尋求共識」作為口號並獲得施政的合法性。然而 Moffue 學派對「社會」的定義,是一個所有個體永遠沒有可能達到共識的群體。因此若政府於任何情況下以「尋求最大共識」為方針推動政策,其反面事實必然是以犧牲部份人的需求為前提。這在政策推行的過程中看似是無可避免的,關鍵是於制度上這被忽略的「部份人」的聲音是否能夠持續地在往後的政策制定過程中被注意及發揮影響力,累積政治能量以致有機會改變政策方針。若有足夠的政治空間蘊釀所有不同政治訴求,「多元對立」的局面便成立,社會會在持續、無止境的政治角力下一直向前推進。
遺憾地,香港的情況是於行政上多元政治訴求的發展空間被持續扼殺,且趨勢是愈收愈緊。政治角力被標籤為負面、破壞性的符號,而非被理解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必要過程。

「良好管治」指標的謎思

後政治實行者會向公眾宣傳以生產力,尤其是以狹義的經濟生產力作為量度政府施政好壞的最重要原則。驟眼看似乎是很合理的績效標準,然而這方針的潛台詞是政策「輸出合法性」比「輸入合法性」來得重要很多。所謂輸入的合法性,可以被理解為制定政策時的民主成份。以香港作為例子,例如追求具體的硬件興建「進度」,高於考慮民眾 是否有效地參與討論「如何」甚至「為何」需要興建。

作者另外有探討公共機構私有化的議題。私有化是政府提高經濟效益,讓民企參與建設的一個方法,但書中指出私有化的代價之一是犧牲了公共事業於其私有化合約下的「民主核查」過程。套在領展的歷史,及近期的港鐵禮頓事件等,何其吻合。

消磨政治能量的手段

後政治」政府強調尋找共識,故此會增加制定政策過程的參與者,然而伴隨而來的是複雜的決策結構,對規劃民主化往往帶來相反的結果。首先由於參與者數量增加,政策出現問題的時候變得難以問責;另外政府藉辭公正聆聽意見,會引入䌓鎖的意見反映機制,令一般市民因為成本考慮無法參與。
後政治政府還有一個傾向,就是把所有政策的討論技術化,引入大量所謂專家的意見;這些專家一般會自稱中立,並把公眾的關注點從切身的議題引向難以理解的專門領域。
最後由於後政治政府是以輸出效率作為施政的好壞指標,最終會以時間有限為由終止公眾參與,並採用專家小組的提案。

作者強調這個「起初民主,最終獨裁」的結果並非不可預見,而更多時候是政府刻意佈局以消弭阻礙政策推行的政治阻力的計劃,是執政者常見的手段。


好誠實研究及公眾諮詢已可供下載,鼓勵大家仔細讀一讀。就算無法阻止政府硬上馬,也最少不會當傻瓜。


若你喜歡我的文字,請於文章下方點擊五次讚賞,我會因此獲得收入。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