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期間聽出版/作者朋友分享出書經驗,有感而發。
賣出一本100元的書,究竟作者能有多少收入?下圖是來自出版社創造館的臉書專頁,作者大約能分到的版稅大約是 $8-$12。在香港能賣出 1000本以上的書已經可叫作「暢銷書」了,所以假設一個暢銷書的作者賣出1000本$100的書後,實際收入大約是 $8000-$12000。
你沒看錯,大約是能在香港一個400尺單位一個月的租金。可是一個作者成書要花上的心血、創意、時間,只值這個入門級價錢嗎?

這解釋了一個現象:為何目前在香港能以版稅養起自己生活的作者不多;為何大部份作者都只能憑著對創作的一股熱誠,在工餘的時間完成作品。在書展中作品能大賣,與其說成是商業上的成功,不如看為讀者對作者過去所付出的肯定。
每一個作者的每一份創作,都為社會產生一個獨特的、有營養的文化產品。何解產業鏈的構成無法支持作者以創作為志業生活下去?
創作的土壤
出版一本書的成本有四成以上在貨架,四成以上在出版。不是說書店和出版社的生意很易做,但是否有另一些更有效率的渠道,避開高昂的貨架租金、印刷、倉存和運輸等成本?電子書和電子閱讀器雖然已不是新鮮事,但是要令讀者好像買實體書一般付費閱讀,仍然很困難。讀者為什麼寧願花錢買實體書呢?目前的電子書市場和產品是否能做得更好?
基於目前的實體書市場,如果不能成為暢銷書的作者,而又想專注創作而不是兼職創作的話,在香港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香港的生活成本太高了。我所認識的作者,大部份都能因創作而滿足快樂,生活都很樸素;但要在這個城市有尊嚴地生活談何容易。其實被不斷上升的生活成本磨掉理想的,又豈止創作人?
最近毛記上市的新聞人人樂道,這家對社會產生如此等級影響力的公司一年賺三千萬,成績算很不錯,卻才大約等於一兩個豪宅單位的價錢。這個成就貢獻與實際價值之間的巨大落差,在香港存在已久且正不斷擴大中。所以說「高地價政策正在壓抑著各行各業的發展」這句話是沒錯的。
另一個必要的條件是自由表達的土壤,在這一方面香港到目前為止可幸仍是合格的,但大眾都能察覺到言論自由逐漸被收窄的趨勢。較兀突的有銅鑼灣書店事件,較遙遠的有劉曉波被以言入眾的案例;但最切身的其實是無聲無息的自我審查氛圍。學校、報社、出版商,在政府和有心人的資本所影響下自動自覺地過濾掉某些發自內心的訊息,間接令創作在市場生存的條件帶有指向性。今天的香港除了政治議題外,尚算是一切可論;但照著這「融合」的趨勢,更多「不健康」的思想將被打壓。
以上三點,第一點是我們要思考和建立的業務生態;第二點是我們要打破的畸形社會環境;第三點是我們必須要捍衛的基本價值。
創意無價,創作有價
在政府的理財邏輯下只有硬件才會被大手筆投資。它把一千億投進一條鐵路,把另外一千億投進一條跑道,這筆錢等於現在正要上市的毛記的6000年的利潤。我們不能寄望政府會有多大的誠意扶助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反正政府總會以為多建幾楝外表華麗的場館行業便會自然興旺起來。
比較實在的是自救。
創作人需要生活,於是無可避免地跑生活成了創意的牢籠,手執龐大資源的老闆鉗制了創作人的喉舌。要鬆開這些枷鎖,我們要善用我們作為消費者的力量。課金給你所支持的作者和作品吧,支持他們繼續創作,讓他們能有尊嚴地生活,不用日間上班晚上寫作。
支持那些小本經營而又敢於多元表達的出版社吧,除了買他們出版的書以外,鼓勵他們開闢新的業務,像前文所舉創造館的例子,把作者的創作發揚光大,產生更多衍生收入。
媒體要誠實講真話,自然會得罪某種顏色的資本家,以抽起廣告懲罰媒體專業的不屈。如果我們不想十年後的媒體只餘下 CCTVB、大公、文匯 and their friends,不想能出版的書都自動自我審查後只傳遞「健康」訊息,如果我們想繼續有媒體肯講真話甚至人話,課金支持他們吧。把每月花在連鎖餐廳消費的那幾十元省下來,課給你喜歡的媒體吧。
讀者就是群眾,是市場的根本單位。集合讀者的力量,每人花一點錢讓更多元精彩的文創生態被建立起來吧。不要再默認創作應該免費,否則文化市場上只會慢慢地餘下單一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