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能但求無愧於天。人立心為善,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甚至只是挑自己沒那麼討厭的去做,那怕只是一小步,也值得鼓勵。聖經貫徹始終的教導,是看人的內心動機多於行為。教條式地遵守規則或參與集會,跟由衷地遞一杯涼水比較,寧選後者。
早前網上流傳兩個年輕人在地鐵車廂中不肯讓座的事件,引起熱議。支持他們的人主要認為,他們也許真的有其需要,為什麼要單憑他們當時的一個決定,判決其人格?我認識一個朋友,孩子患有過度活躍症,每逢坐火車總是在車廂中大叫大嚷;可是,有多少旁觀者能以體諒的心情看待這個家庭?自己的限制自己清楚,能在已有的限制中踏出多大的一步,也只有自己知道,不足為外人道。
頭腦不好的,上課時不明所以沒關係,可以身體力行幫助人;
經濟不佳的,錢出少一點沒關係,可以愛心行動關心他人;
口才不濟的,不去飯局沒關係,可以寫網誌跟人交流想法;
歌喉欠奉的,唱詩歌時小聲一點沒關係,專心聽道也是敬拜;
趕著回家看孩子的師奶,沒空聚會,可以Whatsapp 電話 Facebook 送上問候;
忙於生計體力不繼的打工仔,假日身體需要休息沒關係,平日搭火車甚至拉屎時也可以把道理當mp3 來聽;
為人低調不喜歡露臉的,可以站在台下擔擔抬抬,甚至暗地裡關心時事的發展;
沒錢沒時間放不下工作家庭去宣教的,你身邊的鄰居同事朋友就是你的禾場;
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心,上不上心。有心人會清楚自己想要做的事,堅持在自己的可影響範圍內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
有時面對一些「運動」和「口號」,自己也感到迷惘,彷彿不能達到那些口號要求,不想參與那些「大圍」運動,就是不投入,不及格,甚至搞對抗。還有更難處理的是現今的「判官」風氣,彷彿不跟大隊,人便有罪。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可影響範圍,若人人願意善意發揮這影響力,世界自然會被改變。所以,領導者們只管激活每個人的內心,讓大家朝著一個寬濶的方向以最大的自由度發展,效果可能會比所有人硬性規定做同一件事更好。偏偏管理要量化數據,規則形式建立起一套可量度的行為框架,反而容易令人著重表面功夫,忘了行動背後的意義。
關愛家庭,服侍社區,機會都在我們身邊,不需要一步登天,不用向任何人交待,也沒想象中那麼難。踏出我們所能走的一小步吧!